武汉发热门诊,长龙背后的医患坚守与城市温度
冬日的寒风裹挟着湿冷,掠过武汉街头斑驳的梧桐枝桠,清晨六点未至,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大楼前的空地已泛起零星人影;待到天色微明,这些身影连成了蜿蜒曲折的长龙——他们是前来就诊的发热患者,或捂着额头轻咳,或攥紧手中的挂号单反复查看进度,这条不断延伸的队伍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特殊时期里普通人的生命焦虑、医疗系统的承压运转,以及一座城市在困境中迸发出的温暖力量。
队伍最前端总有几个坐不住的孩子,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趴在妈妈肩头打盹,羽绒服帽子里漏出几缕汗湿的头发;穿蓝色棉袄的小男孩则踮着脚张望诊室门口,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巧克力,家长们交替搓着冻红的手背,目光却始终锁定在电子叫号屏上跳动的数字。“37号……该轮到我们了!”一位父亲突然提高嗓音,周围立刻投来羡慕又急切的目光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,从晨曦初露到暮色四合,医护人员早已习惯了在人潮中穿梭的脚步和此起彼伏的询问声。
走进诊室,白衣天使们像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,护士长王姐边给患者测量体温边快速记录数据,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润喉糖——连续数小时解答疑问让嗓子沙哑是常态;年轻医生小李戴着N95口罩,透过护目镜仍能看出他眼下的青黑,但每次问诊都保持着温和的语气:“哪里不舒服?有没有接触过疑似病例?”键盘敲击声与打印机嗡鸣交织成独特的背景音乐,桌上堆积如山的病历本见证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他们知道,每一个准确的诊断都可能阻断病毒传播链,每一次耐心的解释都在安抚人心。
候诊区的长椅上上演着人间百态,退休教师李奶奶把保温杯里的姜茶分给邻座咳嗽的年轻人,念叨着“趁热喝驱寒气”;外卖小哥缩在角落刷手机,屏幕亮起时映出他疲惫却倔强的脸;大学生志愿者穿梭其间维持秩序,胸前的党徽在灯光下微微发亮,有人自发组织起互助小组,分享热水和充电宝;有人用手机播放轻音乐缓解紧张气氛,当一位老人因低血糖晕倒时,周围的陌生人立刻围拢过来,有的找糖水有的呼叫医护,素不相识的人们瞬间形成温暖的守护圈。
医院后勤团队同样在幕后默默支撑,保洁员每隔半小时就对座椅扶手进行消毒,喷雾器的白雾在阳光下划出细密弧线;保安大叔举着喇叭提醒保持间距,沙哑的声音里带着关切;食堂师傅熬制的小米粥香气飘散在走廊,为等待的人们补充能量,药房窗口前,药剂师们以近乎舞蹈的节奏配药装袋,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及时拿到药品,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,恰似精密齿轮间的润滑剂,让整个系统得以有序运转。
暮色降临时,路灯次第亮起,将排队的人群镀上一层柔和金边,有人掏出手机拍摄这壮观又心酸的画面,镜头里既有皱着眉头的老人,也有互相依偎的年轻情侣;既有独自颤抖的背影,也有彼此搀扶的双手,这些影像在网络上传播时,收获的不是猎奇的目光,而是无数人的共情与祝福,外地网友留言“加油”,本地居民送来热腾腾的包子,社区工作者挨个发放暖宝宝……整座城市的善意正通过这条长龙悄然流动。
深夜收诊后,值班医生站在窗前眺望空荡的街道,远处高架桥上车流如织,霓虹灯勾勒出城市的轮廓,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,新的队伍又会准时出现,但此刻的内心充满力量——因为那些信任的眼神、无声的配合、陌生人之间的关怀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:我们终将穿越寒冬,迎来春暖花开,而这座城市的温度,就藏在发热门诊前那条长长的队伍里,藏在每个人心中不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ap.hk858.cn/posta/1101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